桂枝湯與六經辨證

一、   太陽經:

(傷寒論-12) 太陽中風.陽浮而陰弱.陽浮者.熱自發.陰弱者.汗自出.嗇嗇惡寒.淅淅惡風.翕翕發熱.鼻鳴乾嘔者.桂枝湯主之.

(傷寒論-13) 太陽病.頭痛.發熱.汗出.惡風.桂枝湯主之.

(傷寒論-15) 太陽病.下之後.其氣上衝者.可與桂枝湯.方用前法.若不上衝者.不得與之.

(傷寒論-16) 太陽病三日.已發汗.若吐.若下.若溫針.仍不解者.此為壞病.桂枝不中與之也.觀其脈證.知犯何逆.隨證治之.

(傷寒論-25) 太陽病.初服桂枝湯.反煩不解者.先刺風池.風府.卻與桂枝湯則愈.

(傷寒論-35) 太陽病.桂枝證.醫反下之.利遂不止.脈促者.表未解也.喘而汗出者.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.

(傷寒論-43) 太陽病.外證未解.脈浮弱者.當以汗解.宜桂枝湯.

(傷寒論-45) 太陽病.外證未解.不可下也.下之為逆.欲解外者.宜桂枝湯.

(傷寒論-46) 太陽病.先發汗.不解.而復下之.脈浮者不愈.浮為在外而反下之.故令不愈.今脈浮.故在外.當須解外則愈.宜桂枝湯.

(傷寒論-98) 太陽病.發熱汗出者.此為營弱衛強.故使汗出.欲救邪風者.宜桂枝湯.

二、   陽明經:

(傷寒論-31) 問曰.證象陽旦.按法治之而增劇.厥逆.咽中乾.兩脛拘急而譫語.師曰.夜半手足當溫.兩腳當伸.後如師言.何以知此.答曰.寸口脈浮而大.浮為風.大為虛.風者生微熱.虛者兩脛攣.病形象桂枝.因加附子參其間.增桂令汗出.附子溫經.亡陽故也.厥逆.咽中乾.煩躁.陽明內結.譫語.煩亂.更飲甘草乾薑湯.夜半陽氣還.兩足當熱.脛尚微拘急.重與芍藥甘草湯.爾乃脛伸.以承氣湯微溏.則止其譫語.故知病可愈.

(傷寒論-245) 病人.煩熱汗出則解.又如瘧狀.日晡所發熱者.屬陽明也.脈實者.宜下之.脈浮虛者.宜發汗.下之與大承氣湯.發汗宜桂枝湯.

(傷寒論-239) 陽明病.脈遲.汗出多.微惡寒者.表未解也.可發汗.宜桂枝湯.

三、   少陽經:

四、   太陰經:

(傷寒論-279) 太陰病.脈浮者.可發汗.宜桂枝湯.

五、   少陰經:

六、   厥陰經:

註解:<<傷寒論>>書中之<桂枝湯方>的諸多條文被冠上<六經>中之<太陽>的條文就有十條.冠上<陽明>與<太陰>的,卻都只有一個條文.但在<少陽>,<少陰>,<厥陰>,卻連一個條文都沒有,實在令人費解與不解,甚至令古今鑽研漢醫學的賢達,陷入層層的迷網之中,無法自拔,進而誤解,扭曲了<桂枝湯方>與<六經>之間,剪不斷,理還亂的複雜關係.

    前賢設立<六經>的大綱,原本應是要把複雜的證狀,分門別類,然後歸屬於那一經,以便在臨床上,作出明確而簡單的辨證論治.但事實上,我們對照著上述有<桂枝湯>的條文,可以很清楚的看出,<桂枝湯>的主治證狀為<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(或惡寒),鼻鳴,乾嘔,>,這些證狀,一般人都很有經驗且相當熟悉的感冒證狀,前賢卻拿出<六經>的理論,不分清紅皂白套上這些證狀或是不明究理的把這些證狀,切割而歸屬為那一經,如此作法,可能連身為作者的前賢,自己都不知其所以然,更令後世學者,一頭霧水,更有甚者,照單全收,依文衍義,作出了<<傷寒雜病論>>的許多註解,卻從不敢或不肯稍微去質疑,它的合理性與真實性,就有如盲人騎瞎馬,臨深淵而不知,就這樣一盲引眾盲,一直到醫學昌明的現今,依然抱殘守拙,不禁令人搖頭嘆息!

    在左方的條文中,僅有<<傷寒論-31,245>>,此二條文,並沒有在條文之首,冠上<六經>之名,與其它冠上<六經>之名的條文,比較起來,在多看幾遍之後,反而簡單明瞭,因為我們可以直接由清楚的證狀,來對證下藥.但是很遺憾的,此二條文在句中又掉進了<六經辨證>的泥淖,真是令人扼腕不已.

    若說<桂枝湯>之方與證狀(如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,鼻鳴,乾嘔),皆屬<六經病>之<太陽病>,但在<<傷寒論-239,279>>,此二條文,仍屬<桂枝湯方>的證狀,但在句首卻被冠上了<陽明病>與<太陰病>,所以令人驚訝與矛盾的是,歸屬於太陽經病的桂枝湯之方與證狀,竟然又歸屬於<陽明經病>與<太陰經病>,諸如此說,實令人無所適從,亦無法茍同此<六經>之虛謬也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