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救逆湯
(傷寒論-117
) 傷寒.脈浮.醫以火迫劫之.亡陽.必驚狂臥起不安者.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.
(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方)
桂枝
牡蠣
蜀漆
之<
則可一目了然,因牡蠣有腥味,故洗去腥味也且桂枝湯去芍藥之後
則為香味獨特的最佳佐料。此龍骨亦非化石的龍骨
,應是一種如海參之類的海鮮。
故本方應非藥膳而是具有獨特香味的海鮮食膳)
龍骨
右七味.以水一斗
註解:<傷寒>就是今人所謂的傷風感冒,一般人認為其病因,為冷到(亦即傷於寒邪,故有惡寒的證狀.)亦有人認為病因,是熱到(亦即傷於熱邪,故有發熱的證狀.)一直到今日醫學昌明的時代,仍有許多資深的醫學家,對此<寒熱>之學說,仍陷於混沌的泥淖之中且愈陷愈深而不能自拔也.更遑論一般的云云眾生,也只能人云亦云,但大都是不知所云為何?
<<傷寒論>>把傷風感冒的疾病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證狀,分屬<中風>,<傷寒>,<溫病>,<風溫>等幾個類型.何謂<中風>,<傷寒>,<溫病>與<風溫>呢?舉條文言之.自可分曉:<傷寒論-002>:<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>.<傷寒論-003>:<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>.<傷寒論-006>:<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.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為風溫.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,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,失溲.若被火者,微,發黃色.劇者,如驚癇,時瘛瘲.若火薰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>.由以上的條文可知,不論是<中風>,<傷寒>,<溫病>或者是<風溫>,都是同一種疾病過程中,產生的不同證狀而已,若硬要把同一種疾病,所產生的不同證狀,分割成<中風>,<傷寒>,<溫病>或是<風溫>,雖美其名為辨證清楚,事實上,卻是支離破碎,無所適從.舉例言之:一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,它有可能有<惡寒>,<發熱>的證狀,也有可能沒有<惡寒>,<發熱>而只有喉嚨痛的證狀.亦有人雖惡寒,發熱,體痛,嘔逆,但卻沒有喉嚨痛的證狀.亦有人只有喉嚨痛,卻無<惡寒,發熱,體痛,嘔逆>的證狀.亦有人只有輕微的喉嚨痛,可能因誤治或體質使然,導致嚴重的併發症,如文中所述<小便不利,直視,失溲,發黃,驚癇>等嚴重的證狀出現.故前賢用<桂枝湯>治<中風>的證狀,用<麻黃湯>治<傷寒>的證狀,然而<中風>與<傷寒>的證狀,都是身體已受到了感染而產生的發炎現象,若再用<桂枝湯>或<麻黃湯>,恐因方中之<桂枝,麻黃,生薑>,因富含致發炎物質,將使病情更加嚴重.倘若時運不濟之人,若服此<桂枝湯>,<麻黃湯>而造成了嚴重的併發症,甚或性命不測,是要怨天尤人或怪自己福薄命薄,或埋怨醫者醫術不佳,那醫者是否也要埋怨書中之文有問題,還是要即刻反省自己習而不察且習以為常的條文呢?才會導致人為的悲劇發生,而且還不斷的再上演悲劇.
身體因感染產生了<發熱,體痛,嘔逆>且脈搏跳動有力而快的證狀,故曰:<傷寒,脈浮>.而治法,卻以火迫劫之,其目的,乃希望其能汗出而熱退也.事實上,<發熱>是身體因感染而發炎的現象,因此只有發炎的現象解除了,自然汗出而熱退也.前賢以為無病之人,若<以火迫劫之>,當然會大汗淋灕,若有病之人,照此原則,還以為是以毒攻毒,則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,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.
<醫以火迫劫之>,造成了大汗淋漓且身體因流失大量水分及微量元素,而感到虛弱不堪的脫水現象,故曰:<亡陽>也.
<必驚狂臥起不安者>,乃誤治之後遺證,導致了腦部的病變,故曰:<必驚狂>.又因身體極度的不舒服,以致於<臥起不安>也.
<傷寒論-006>:<...若火薰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>.乃前賢一再叮嚀,若受到感染而產生了<惡寒>,<發熱>的證狀時,不可為了發汗而強用火攻之法.於是有<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>之教訓也.故治之之法,不用火攻而用<救逆湯>也.臨床上,本條文的證狀,若用<桂枝,生薑>,如火上加油也.<龍骨,牡蠣>雖曰:鎮靜之功.實浮誇之詞,無法治<驚狂,臥起不安>之證也.